团扇画艺术
作者:匠客工场 创建时间:3年前
一、团扇画的前世今生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及艺术品。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历来有“制扇王国”之称。而扇面画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先有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后有东晋王羲之书老媪[ǎo]扇的佳话。到了宋代,扇面画广为流行,飞速发展,大批不朽之作问世,扇面画也由此臻于顶峰。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宋代的团扇画,一起来品味这一方素绢里蕴藏的满怀诗意。
团扇画之所以到宋代才走向繁盛,首要原因是宋代绘画对隋唐五代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而五代延续着鼎盛之势,宋代绘画上承前代丰厚遗传,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种逐渐自成体系,水墨画也初露头角,画种的分科和技法的成熟,自然为团扇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宋代画院机制的建立、成熟和延续。宋初,宫廷中便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不仅成为了全国的绘画中心,同时也吸引和罗致了四散在各地的画家。至北宋后期,在绘画上天赋颇高的宋徽宗出于对艺术的偏爱组织了宣和画院,使得绘画艺术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而宋代的团扇画几乎都出自当时的画院画家之手,即便一部分画扇高手来自民间,但多少也都受到宫廷画风的影响,尤其再经过“画学”的熏陶,因此,团扇画是在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定审美性、实用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
除了上述的两种原因,宋代团扇画的盛行也离不开宋代绘画在形制、尺幅、题材、风格、技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团扇画作品是绘在绢本上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精巧之余又便于把玩,迎合了宋人对于绘画与实用美术相结合的审美追求,所以作为团扇装饰的团扇画在宋代已经不单纯是以实用为目的,而是向具有欣赏性、艺术性的纯艺术品装饰靠拢。
二、团扇画中的花鸟逸趣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自成熟走向极盛之时,根据史料记载,在南宋画家中,画院画家共有九十余人,擅长花鸟者最多,其中以画花鸟为主或兼及花鸟者占半数以上,而著名者有十多人,更是以团扇之上的花鸟画见长。
从现存的传世作品来看,宋代的花鸟团扇画由“全景式”花鸟转向了折枝花鸟,构图简洁别致,描绘富丽精美,表现技法高超,线条用法森严而又变化多端,密中求疏、近中求润。不同质感、不同角度的用笔,严格把持、力度得当、出神入化。画家们特别注意画面的剪裁锤炼及作品的意趣,在诗、书、画三者的关系上,强调一脉相通,而且主张把诗歌中写不尽的情思表现在绘画里,以补充文章诗歌的形容不足,画面极具诗意。
在宋代花鸟作品的影响下,元代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折枝花鸟创作达到高峰,明清时期,折枝花鸟已成为花鸟画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并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贯穿于整个花鸟画史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种审美的典范。
三、团扇画中的山水盛境
宋代绘画的突出贡献之一是山水画创作的辉煌盛境,以宋都的南迁为标志的山水画风格变化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常是大幅卷轴的全景式构图来表现自然山川的壮观之美,到了南宋,由于政治文化思想的变化,一大批院体山水画家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洗礼,开始在绘画风格上寻求改变,在构图上发展成以局部景色为主的“一角半边”式构图。多截取山水中的一小段,在虚实空间布局上注重强化主观意识,绘画中简洁的构图结合简化的笔墨,再巧妙地利用空白把诗歌意境贯穿在画中,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艺术的空白与简练的题材相得益彰,令观赏者感受到意境的深邃,画中含藏着不尽之意见于画外之效。
宋代团扇山水画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构图强调平远,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的特点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也直接影响了元代山水画在尺幅上的变化。明清以后,团扇画更是形成了一系列模式化的笔墨训练,成为抒发画家情感的载体。由此可见,宋代的团扇山水画小品对后世小幅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状物等方面影响巨大。
四、团扇画中的人物风俗
宋代的团扇人物画也很发达,不但注重反映生活,形象写实,而且注意到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涌现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人物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使绘画艺术与世俗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宋代团扇人物画遗韵所及,元、明、清以降,至今仍回响不绝。历数各代领一时风骚的代表画家,没有涉猎团扇画创作的,鲜有其人,这也更为宋代团扇画的艺术成就增加了评估的砝码。
从宋人的团扇画小品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对于生活、对于自然的真挚之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草虫蜗蚧,在宋人看来都无不充溢着生机,蕴含着至真至美。可以说宋代团扇画中传递出来的审美精神是永恒的。
团扇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抒写闲情逸致的创作节奏中,技法不断发展,精神内涵不断延伸,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的形式美都在经历着不断的锻造和精炼,它从悠悠岁月、漫漫时空中穿越而来,带着久远的信息,叩响今天人们的心灵。它也提供了一种历久弥新的绘画经典范式,足以为今天的画家借鉴。